闲云野鹤 发表于 2023-6-3 19:28:15

垦荒地轶事——王文焕


开鲁是移民县。算来王文焕应该是第二代垦荒人。王文焕承袭了第一代垦荒者的实干精神,赢得了村民的信赖。从解放初起,组织生产互助组,再农业组织初级合作社、高级合作社,也被选为社长和党支部书记。当村干部,农民的本色没变。他把参加劳动,看成与村民一条心的标准。他常起早贪黑,在满村的地里转悠。社里的每一块地,墒情咋样,苗情咋样,他都了如指掌。那年春天,用河水浇大田,干渠决了口子,可能危及种地和村屯。王文焕带领社员跳入水中,形成一道人墙,才抢险堵住了决口。当然,王文焕又肯动脑筋。人们说他很会干,很能干。对社里有一大片犯风地,总抓不住春苗。王文焕反复琢磨、试验,在风流来的向口,用庄稼秸秆横布在茬子间,有效地抑制了季风剥苗、摔苗、埋苗的灾害。这看似极简单,却又有实效,很快得到了推广应用。接着,他又想出了根治的招数,带领社员们在地头上栽种防风林带。他还采取沙子盖碱、夏汇淤泥等土办法,改良土壤,队里的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田。1959年9月,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,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群英会。国务院和全国政协主要领导人,分别邀请王文焕参加座谈会。这还不够。1961年7月,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作出决议,命名王文焕为全区红旗共产党员,号召全区掀起学习王文换的高潮。开鲁县城乡的重要地方,都用白灰写“学习王文焕”的墙字。若放在别人身上,也许早就被冲昏头脑的,可王文焕没有。尽管到处都宣传,人有多大胆,地有多高产。王文焕自有主张。他亲自搞了一块试验田,从播种、铲蹚到收割、打场,样样亲自动手,究竟一亩地能打多少粮食,他心里比谁都清楚。不管上头怎么说,别人怎么喊,他始终也没打顺风旗,老百姓谁不心服口服呢?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老,当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任副局长、兼党组书记和自治区文联主任,来开鲁深入基层,体验生活,亲自采访,曾以王文焕为艺术原型,写过一个剧本。那个题为《王文焕》剧本,在开鲁演出过,也在呼和浩特演出过。王文焕曾被选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次人代会代表,曾任政协内蒙古自治区委员。但他一直在那个叫和平大队的村子里劳动着,生活着。1987年1月,王文焕以81岁高龄平静地过世。王文焕胸像




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垦荒地轶事——王文焕